返回
上级

二十四节气灸——雨水灸

发布时间:2023-2-13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786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ta)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仍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所以此时还应注意“春捂”。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喜燥恶湿,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热敏灸,是全国名中医陈日新教授在艾灸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艾灸方法,主要是通过循经灸、回旋灸、雀啄灸及悬灸的方法使艾灸的热感或是非热感由局部渗透至胸腔、腹腔或是盆腔,或是向四肢传导等不同的灸感,以起到“气至而有效”的作用。

热敏灸更强调灸感的出现,具有祛风散寒、健脾除湿的功效,为了能让身体更好的适应节气的变化,预防疾病的发生,建议雨水节气前后至少做一次通透的热敏灸。

素体虚弱、怕凉怕冷、易感冒、易疲劳、易过敏等亚健康状态者,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建议随节气热敏灸以保健、预防疾病。

 

    总计0页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