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中医药学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与统一,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18个字,为新时代中医药的振兴发展描绘出了路径图。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将新时代中医药的战略地位提到了至高点……在一系列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利好背景下,作为我市唯一一所校地合作、北京中医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在新时期将如何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就医院的特色诊疗建设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采访了该院院长、全国著名呼吸专家晏军。
上医治未病 防患于未然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一股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淡淡药香沁人肺腑……
儒雅、干练、高效,这是记者对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院长晏军的第一印象。在他办公室,不时有人来汇报工作,还有慕名而来求医问药的病人,他总是面带微笑、轻声慢语,耐心细致地处理着每一项工作、对待着每一位患者……
据晏军介绍,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以创建重点学科、特色优势项目为核心,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中医药特色的医院文化为支柱,全力打造医院软实力,构建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深层动力。同时积极改善就医环境,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逐步壮大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享誉齐鲁大地,甚至远在黑龙江、新疆的患者慕名前来求医。
在采访中,晏军院长介绍了中医三大职能,包括中医具有重大疾病防治协同作用,康复中的主导作用以及防未病的重要作用。今后,医院将继续加强重点专(学)科内涵建设,建成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扩大康复的服务范围,促进中医养生保健与康复协同发展。“医院下一步将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服务求发展,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核心,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节气规律,创办中医养生系列讲座,定期开展健康宣教,普及起居、饮食、情志、中药和经络养生知识,以及应季养生专题,如感冒专题、脾胃病专题、骨质疏松专题等,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打造北京中医院大学枣庄医院的健教品牌。”晏军告诉记者。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加强重点学科群的建设,进行中药制剂的研发,同时还设立康复病区,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康复设备,为病人的康复治疗提供了较强的服务能力。
“先中后西,能中不西,这是我们中医院治疗的原则。中医眼中多数是病人,而不是病。西医首先看到的是病,然后是病人。病人到医院来一般比较恐惧,医生要了解病人到医院来在想什么,要认真了解病情,有效沟通后,方能对症下药。”晏军如是说。
作为北京中医院大学枣庄医院的院长,晏军的管理模式是以“医、药分离”的方式,用“温馨、便捷、诚信、优质”的服务理念来促进医院发展。他说:“突出中医特色,贴近患者需求,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医院品牌。”是医院的办院宗旨,医院将以“平价药房”推进“平价医院”建设,以质优价廉的服务标准惠及周边百姓,做到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努力打造百姓满意的平价医院。
打造智慧医疗 开启优质服务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晏军就确立了“以优质服务带动医院发展”的发展规划,把“维护群众利益,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作为首要责任,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作为工作重点,把“办群众满意医院”作为工作目标。他认为:“创新是医院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而理念创新是灵魂中的精髓,因为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应用全新的互联网技术,以看病就医无卡化、管理服务移动化、健康管理精准化为目标,大力推进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健康管理体验。
记者了解到,无需办理医院就诊卡,患者持个人电子健康卡和社保卡就可实现门诊挂号、看诊、缴费、住院、结算一卡通行;借助自助设备,患者本人就能够进行查询、充值和扣费;只用一部手机,从挂号到检查结果查询皆不需前后跑医院;煎药不必等、病历可以约……如今,这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已成常态。越来越多的患者也从刚开始的“弄不明白”,变成了现在的“操作简单,尽享便捷”。
患者就医无小事。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以不断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初,将“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疗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力争简化程序、优化服务,以智能移动终端为切入,实现从诊前到诊后的“一站式”服务。让智慧医疗充盈在诊疗服务的每个环节,让患者就医更加便捷、诊疗更智慧。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充分把握、利用大数据思维,在严格医疗服务流程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率,让百姓就医就诊实现全新的信息化。”晏军说。
师承传帮带 创新兴中医
名医不是一天“炼”成的,也离不开医院这个大平台。给医生外出学习的机会,注重名老医生对年轻医生的传帮带作用,这些都是“名医”成长的必然条件。
如今,名医一号难求的情况普遍存在,名医是当下国内医疗行业的稀缺资源。为满足患者需求,今后,医院将倾力打造“名医”工程。
近年来,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了功夫。“每年,医院都会派医生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进修,学成归来后,他们再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并传授给其他医生。”晏军说,“通过老专家对年轻医生进行传、帮、带教学,加强临床实践,帮助年轻医生成长。”
北京中医院大学枣庄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重视引进、培养人才,狠抓服务质量,始终把“扬中医之长、纳西医之优、仁智存心中,诚信求发展”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赢得了患者的赞誉。
晏军院长说,医院大力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院”战略,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及学科发展目标。用于科研教学的专项资金逐年递增,有力地保障了科教工作的创新发展。在国家、市级科研项目配套支持的同时,设立院级科研基金,鼓励青年技术骨干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医院每年把学术报告、论文答辩、教学查房作为高职人员考核要求,将中、初级人员理论及技能培训与高职考核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全院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走上管理岗位才知道管理与业务差别大,必须努力学习管理知识,随时了解国家医疗改革发展趋势。医院的发展要依靠人才,更要靠患者相传的口碑。”晏院长谦逊地说。
谈及如何“突出传承创新”,晏军院长强调,中医医院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战场。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精华是中医药传承的灵魂,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史,其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形神兼顾的健康观、整体平衡的思维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和大医精诚的道德观等核心价值观念,历久弥新,备受推崇。但是,传承不是囫囵吞枣、照单全收,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中医药核心理论和辨证思维,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传统技术。
“精益求精、协同共进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引领全院干部职工开拓创新、提升服务品质的精神指引,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医中药人用匠心叩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之门,为枣庄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采访中,当谈及医院发展的美好愿景时,晏军院长掷地有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