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级

【健康科普】如何正确煎煮中药

发布时间:2021-12-3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647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中药的煎煮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二、煎药的加水量  

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宜。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中药宜用冷水浸泡30分钟到1小时,夏季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药液腐败变质。

2、煎煮火候: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3、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2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20-30分钟。一般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四、服药的方法

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五、特殊药的煎煮

先煎:将此药先放入锅内煎30分钟后,再入其它药一起煎。

后下:将此药在其它药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即可。

布包煎:装入纱布扎紧后和其它药同煎。

冲服:调入煎好的药液或用白开水冲服,每剂分2次冲服

另煎:应切成薄片微火煎煮30分钟左右。

烊化:将其溶入煎好的药液中微火煎煮使之溶解

煎煮中药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中药材有沙、土等杂质,要仔细清洗

一般人们认为,中草药有沙、土等杂质存在,因此在煎前要仔细清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中药饮片通常都是去除杂质后经加工、炮制、脱水干燥后制成。因此,在煎服前,不需要水洗,更不能用水长时间浸泡后清洗。因为水洗可使中药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而降低药效。同时如果药中有粉剂或捣碎的中药等,水洗还可以使这些药物流失。

误区二:中药用热水浸泡效果更好

一般来说,煎服前应用凉水将中药浸泡0.5-1小时。用热水浸泡,会使中药材外层组织紧缩,药材表面蛋白质凝固,淀粉浆化而阻塞药材孔隙,有效成分不容易渗出,影响溶出率。   

误区三:中药太苦,加糖服用改善口感

根据病情和药材的性质,不能随意加糖。因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很复杂,其中蛋白质、鞣质等成分可与红糖中的铁、钙等杂质相互作用,使药效有所改变。糖中含有一定量的铁、钙离子和其它物质,如果与汤药同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使药中的某些有效成分性质改变,出现沉淀、混浊等,这样就可能会降低疗效,有时对人体健康还有害处,因而最好避免加糖后服用。

误区四:服用中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

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或3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或3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

微信图片_2022011407515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