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级

我院王浩医生赴德国交流执业见闻

发布时间:2017-6-14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768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医院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于2016年4月起赴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中医院进行一年的中医特色治疗技术的工作交流,从中感受了东西方不同医疗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

image.png

首先,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患者诊疗中的预约制,无论门诊、查房还是各项治疗都实行预约,为每一位病人定好诊疗的时间段,患者按时前来,特殊情况及时告知。德国人的守时秉性体现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工作中极少出现预约好却不来的情况,这样即避免了无谓的等待,医师也不会过于疲劳。

image.png

其次是专业化。每人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分工并各司其职,一般不会去过问别人负责范围内的事。与国内的情况相比,分工更为细致,每人都能高效地完成各自的工作。我从中体会到西方国家在管理中“精细化”的特点。

第三是无处不在的信任感。社会大众、政府充分信任医院、医生,新闻媒体也都客观、公允的报道医疗行为,医院管理者对每个人都赋予了充分的信任,不去严格地监督各人的行为,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这与管理的细致又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同时,与国内不同的是,医患关系较为和谐,表现为患者的依从性高,信任医生、听从医生的安排,医生对患者态度和蔼,交流充分。

在治疗中,该医院坚持以疗效为中心,不断总结经验。其中药剂量明显偏小,约为国内常用量的一半。在施行中医技术治疗时,德国患者针灸的针感强,而对推拿的耐受力稍弱,稍一用力患者就有较大不适反应,相比国内患者反而更追求医师用力大、时间长却是有明显的不同。同时,德国患者对心理、精神的关注度高,大多自诉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在治疗中较少使用输液。

一般来说,来德国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分院的患者都是经西医久治效果不佳者,在中医治疗后多数都能有较为明显的疗效,部分患者因为病情改善显著,伸出拇指用“神奇”来形容中医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赴德医疗人员最为自豪的时刻。2016年,恰逢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分院成立25周年,医院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3家附院的主要领导都莅临德国参加活动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我们做好中西医文化交流,要求我们坚持中医特色,拿出更好的诊疗技术,让世界了解中医,认可中医。

当然,在临床和生活中,也观察到德国人与我们的许多不同,比如,德国病人在生活中有许多与中医养生理念相悖之处,如在寒冷天气中进行户外水疗、衣着单薄地在户外练习气功等。由于医疗保险的限制,许多病人在治疗见效后就匆匆结束治疗,不能很好的持续治疗。

此次交流为中医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尽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特别是我能够代表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通过到欧洲发达国家执业交流,见证中西医交融互补,相得益彰,获得了相应的提高,开拓了眼界,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