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级

应急科普——热到中暑怎么办?别怕,中医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4-7-25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633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病之一,中暑又叫发痧,也叫热射病,严重者可因脱水致死,中医是可以治疗并预防的,颊针疗法便是其中一种。

中暑的原因主要是在高温或者烈日下工作太久了,暑热之邪侵袭人体。暑邪侵袭阳明,导致气阴两伤,可以选择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暑热亢盛导致肝风内动,选择镇肝熄风汤加减。下面整理了一些中暑后的应对措施:

预防中暑,家中可以常备的中药或茶饮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风油精、十滴水等,可以缓解中暑症状;

●具有清热祛暑作用的绿豆汤、五花茶(金银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鸡蛋花)、菊花茶、夏桑菊等;

●清热解毒:中暑时内火旺盛,可以用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等中草药泡茶饮用,或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颗粒等。●出汗过多后,还要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口服补液盐、椰子汁、运动饮料、玉米汁等。

穴位按摩缓解中暑症状

01迅速降温

一旦发生疑似中暑,先让病人脱去衣服,用凉毛巾敷额头、颈部,甚至全身,可以帮助散发热量,也可以用温水给病人擦拭身体,降低体温;


02补充水分

中暑后应尽快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鲜橙汁、椰子汁、酸梅汤、盐水等,帮助恢复水分平衡,缓解病情;

03穴位按摩

按摩穴位可以帮助恢复体内气血流通,缓解疲劳、头晕等不适状态。促醒掐人中,稳定心律合谷+内关,头晕头昏面热潮红冷敷大椎穴,并按摩太阳穴。


印堂穴

640 (1)



印堂穴位于人体额头正中央,为头部重要的降温穴位。按摩时需用指腹或拇指指腹沿着额头中央向上搓揉,按摩约20-30秒钟。


内关穴

640 (2)

内关穴位于手腕屈腕横纹上2寸(3指),为治疗中暑、缓解头痛的良好穴位。按摩时需用拇指指腹按压内关穴,适当旋转按摩2-3分钟。


风池穴

640 (3)

风池穴位于两侧颈椎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间,为机体疏散热量的关键穴位,对缓解中暑头痛非常有帮助。按摩时需用指腹或拇指指腹顺着颈椎往上提拉,轻揉风池穴30秒到1分钟。


太阳穴

640 (18)

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1/3处、眉头端上方微凹陷处,也就是头颅侧部第一突起凹陷处。按摩时需用拇指指腹轻揉太阳穴,大约持续1-2分钟。


注意

按摩穴位手法要轻柔、温和,不要用力过度,避免伤及穴位周边的组织。同时应该坚持按摩一段时间,效果才会更好。如果症状较严重,或者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应该及时就医。


针灸治疗中暑

针灸治疗中暑由来已久,主要起到清热解毒、泻热开窍、舒筋活血、安神定志等作用,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显著。颊针治疗中暑取穴如下:

640 (4)


颈穴是首选,究其原因,我们看定位,类似于体表的大椎穴位置,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也是热病、颈椎病(富贵包)等诱发中暑的常见原因。

背穴,中暑之时常见呼吸急促,肩背部紧张,依据定位原则又靠近肺俞穴,可散热至膀胱经。

肩穴+上颈穴,调整暑热病所致颈项强直,颈前后肌群的紧张度。


中暑小知识

先兆中暑: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大于37.5℃),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等。须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度中暑:体温38℃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处理,数小时内可恢复。

重度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种类型,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需立即转送医院救治。

医生建议假如发生轻症或重症中暑,应及时送医院处理,以免自行处理耽误救治。


中暑预防措施

1、夏天外出时要尽量避开阳光强烈、气温比较高的时间段,外出时要戴遮阳帽、抹防晒霜、穿宽松、透气的衣服。

2、尽可能缩短、减少在烈日下或者高温不通风的环境下工作或劳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的时间。

3、在炎热的夏天,可以用遮阳的帐篷、喷洒水雾、室内安装空调、电扇来改善劳动工作或者生活环境条件。

4、携带防暑降温的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人丹或者藿香正气水等。

5、多喝清凉的淡盐水或者含盐的功能饮料,防止脱水。

6、发现有中暑的苗头时应及时转移到凉快通风的地方,休息和治疗。

7、中暑病人恢复以后,数周之内都要避免在高温阳光下剧烈活动。

    总计0页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