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代表着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白露时节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变大,寒生露凝。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说法。白露是天气由热转冷的分界线,更是一年中昼夜温差大的节气。
白露可以说是最具有诗意的节气了,有《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李白的“白露垂珠滴秋月”、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的“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王勃的“月明白露澄清光”。在不同诗人的笔下,白露都是洁白无瑕的代名词,蕴含着纯净与清廉之意。
节气养生
古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秋燥”的现象也会越来越明显,中医说“燥邪伤人”,主要是指秋气干燥,消耗人的津液,诱发口唇干裂,大便干燥,皮肤皲裂等症状,宜予平补,采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麦冬、沙参、白芍、百合、熟地、当归、桑葚、菊花等缓解秋燥。也可通过中医外治法来进行养生保健,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中医外治法通常可选用穴位敷贴、推拿、火龙罐等疗法,以滋润肌肤、缓解干燥带来的不适。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晨练能够帮助肺气的宣发。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则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闻天”的情况,故应多备几件秋装,酌情增减衣物,白露气温下降速度加快,此时应注意保暖,以免着凉,体弱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注意。
廉之白露
白露知秋重 清白守廉色“白露落而知秋重”。白露时节,风清气爽,天高云淡,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内心高洁,清爽行事,干净做人,涵养清风正气,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系好廉洁“安全带”,把稳用权“方向盘”;要遵守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力水平上“知不足”,工作追求上“不知足”,生活标准上“常知足”。
《难经》记载:“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充身,泽毛。”意指在这一节气要预防秋燥,因为燥邪伤人,要调养肺脏、注意保暖,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正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提醒,把脉问诊,抓早抓小,也应“未病先防”,增强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