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秦佑民 性别:男 年龄:38岁
就诊日期:2019.03.18 初诊 发病节气:惊蛰
主诉:夜寐欠佳5年余。
现病史:患者近5年来夜寐欠佳,睡眠意识浅,且醒后不易入睡,经常无困意,神疲乏力,心慌、头晕,心烦,表情淡漠,面色少华,纳呆,二便尚调。自诉性生活后劳累不适,舌淡红,中间有裂纹,苔薄黄,脉弦细。
既往史:曾诊断为“焦虑症”,未服用抗焦虑药物。
过敏史:无。
中医诊断:不寐
证型诊断:肝郁血虚
西医诊断:焦虑症
治 法:疏肝达郁,养血安神。
处 方: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白芍20g、黄芪20g、党参20g、枳实15g、佛手15g、生地10g、合欢皮30g、夜交藤30g、生龙牡(先煎)各30g、珍珠母(先煎)30g、甘草6g。5付,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不寐的治疗多以心主神志出发,予宁心安神为主,但亦可以从“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血舍魂,肝藏魂”立论出发,以疏肝养血为主。本方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清肝泻火、疏肝养肝,从而使气机调达、肝血得养,而使魂藏于肝。又以黄芪、党参益气养血,枳实、佛手理气健脾,增加食欲以养后天之本。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生龙牡、珍珠母镇静安神,诸药共助解郁养血安神之功。
记录人:王磊
2019年 03 月 19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崔凤侠 性别:女 年龄:37岁
就诊日期:2019.03.16 初诊 发病节气:惊蛰
主诉:睡眠欠安2年余。
现病史:夜间睡眠欠安,入睡困难,醒后难以入睡,尤以下半夜明显,精神紧张,口干口苦,心烦、腹胀,神疲乏力,二便尚调,饮食可,小便尚调,大便干。舌红,苔薄,脉弦。
既往史:既往有抑郁病史,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具体不详)。
中医诊断:不寐
证型诊断:肝火扰心
西医诊断:焦虑症
治法:清肝泻火,养心安神
处方:柴胡10g、栀子10g、丹皮10g、白芍50g、连翘15g、枳实15g、木香10g、合欢皮20g、夜交藤30g、甘草6g、黄芪30g ,5付,水冲服,日一剂。
二诊(2019.03.23):患者诉腹胀减轻,心烦口苦好转,舌尖稍红,苔薄,脉弦。处方:上方改白芍60g,加蒲公英20g ,5付,水冲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素问.五脏生成》谓:“故人卧,血归于肝。”《普济本事方》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理体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心主神明而藏神,肝主藏血而舍魂,魂随神往,白昼随神游于目而动,入夜则魂归于肝而静,静则神安而能寐。七情致病,肝郁为首,情志不解,肝气郁结,郁则生滞,血气枢机不利,欲伸而不达,魂不安其舍而病不寐。本病案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畅达,致气机逆乱,血随气逆,循行不畅,加之肝气久郁化热,肝经郁热,循经上扰心神。治宜清肝泻火,除烦安神。方中栀子、牡丹皮清肝热、泻肝火,以利肝气调达:以白芍、柴胡等柔肝体疏肝郁,辅以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养心解郁安神;肝胃郁热,以枳实、木香理气除胀。甘草调和诸药。
记录人:王磊
2019年03 月 24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刘玉柱 性别:男 年龄:77岁
就诊日期:2019.04.29 初诊 发病节气:谷雨
主诉:咳嗽憋喘,动则益甚间断发作50年余。
现病史:咳嗽憋喘,动则益甚,痰多色黄白,无恶寒发热,无汗出,无心慌,无四肢畏冷,纳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沉。
既往史:既往“过敏性哮喘”50余年,每于冬春两季好发,且发作频繁。咳嗽憋喘,呼吸急促,动则益甚,需使用抗过敏药物、解痉平喘药物可控制。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一般,憋喘貌,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罗音及哮鸣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中医诊断:喘证
证型诊断:痰热闭肺
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
治 法:清热祛痰宣肺
处 方:蜜麻黄9g、苏子15g、连翘15g、金荞麦30g、紫苑15g、桑白皮15g、浙贝母15g、瓜蒌20g、黄芩15g、蒲公英15g、蝉蜕15g、威灵仙15g、百药煎1包,6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05.18):患者自诉自上次服药来咳喘缓解,且至今未发作,患者异常激动,现偶有咳嗽,痰色稍黄,现为巩固病情,要求继服中药。原方中去百药煎,黄芪改30g,加党参20g、白术20g,6付,水煎服,日-剂。
心得体会:喘证涉及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机错综复杂,不止外感、痰浊、痰热、肺气郁闭及肺虚、肾虚等,还有阴虚、内热、血瘀、水津不化、卫外不固等多方位错综交织的病理生理。本病案患者以痰热闭肺为主,治疗以清热化痰,宜肺平喘为主。本证是痰热为患,临证时要视痰与热的轻重不同程度,分别重化痰或重清热治疗。一般而言,因痰郁而热者,重化痰;因热而生痰者则重清热。
记录人:王磊
2019年 05 月 19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郭允利 性别:男 年龄:59岁
就诊日期:2019.05.30 初诊 发病节气:小满
主诉:尿黄伴消瘦3月余。
现病史:患者3月前出现尿黄伴消瘦,于外院诊断为“胆管癌 肝脏转移”,行胆管支架术,术后病情较平稳,仍小便黄,现右胁部胀痛,尿黄,乏力,纳差,食后腹胀,大便尚可,夜寐尚安,舌淡红,中间有裂纹,苔薄黄,脉滑。
体格检查:巩膜无明显黄染,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肝功:GGT:441U/L,ALP:384U/L,AST:44U/L。
中医诊断:胁痛病
证型诊断:气虚兼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胆管癌伴肝转移
治 法:清热利胆,补气健脾
处 方: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白芍15g、茵陈20g、金钱草20g、半枝莲15g、枳实15g、佛手15g、木香10g、海螵蛸(先煎)30g、神曲15g、蒲公英20g、郁金15g、甘草6g ,7付,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癌症发展至中晚期,此时病机复杂,易发生变证;治疗时需注意邪之轻重,用药的轻重主次;攻邪时要顾护胃气,可加健脾开胃之品,如炙鸡内金、炒谷麦芽等;晚期大多正虚多于邪实,当以补虚扶正为首要,驱邪为次。方中黄芪为君,扶正益气。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培养后天之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减少肿瘤细胞增殖发挥功效。半枝莲清热解毒,抗肿瘤。茵陈、金钱草、蒲公英、郁金清泻肝热。海螵蛸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神曲健脾开胃。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清热解毒之功,扶正驱邪兼顾,具有驱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意义。
记录人:王磊
2019年 05 月 31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宋哲 性别:女 年龄:45岁
就诊日期:2019.07.05 初诊 发病节气:夏至
主诉:胃脘部疼痛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自觉胃脘部疼痛,灼热感明显,偶有反酸,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慌,无头晕、头痛,纳呆食少,心烦,小便色黄,大便粘滞,睡眠尚可。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糜烂。
中医诊断:胃痛
证型诊断:脾胃湿热
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
治 法:清热利湿、和胃愈糜
处 方:黄连3g、连翘15g、枳实15g、白术15g、金荞麦15g、佛手15g、延胡索15g、白及10g、海螵蛸30g、煅瓦楞子30g、甘草3g,7付,水冲服,日-剂。
二诊(2019.07.12):自诉胃脘灼热疼痛减轻,腹胀明显,时有嗳气。上方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厚朴10g,7付,继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中医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机多为湿热蕴结,阻滞中焦,脾胃升降不畅,胃气壅滞而导致;或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积滞,郁而化热而发本病。本病案患者脾胃湿热较重,遂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主,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善清中焦火热,连翘、金荞麦增强清热之功,积实、佛手理气除胀,白术健脾利湿,白及敛疮愈糜,海螵鞘、瓦楞子制酸和胃止痛,延胡索止痛效佳,甘草调和诸药。
记录人:王磊
2019年07 月 13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李玉玲 性别:女 年龄:57岁
就诊日期:2019.04.25 初诊15621830620 发病节气:谷雨
主诉:右胁部疼痛反复发作8年余。
现病史:患者近8年来右胁部疼痛反复发作,时有胀闷感,受凉、劳累及有油腻后症状加重,痛则连及后背部,胃脘部无疼痛,无反酸、恶心、呕吐等,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尚可,舌暗红,苔黄腻,脉滑。
既往史:既往“胆结石”病史。
辅助检查:腹部彩超:胆囊结石多发(最大0.7cm×0.5cm),肝血管瘤(3.5cm×2.7cm×2.2cm)。
中医诊断:胁痛病
证型诊断:湿热蕴结
西医诊断: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肝血管瘤
治 法:清利湿热,疏利肝胆
处 方:五金汤加减。金钱草60g、海金沙(包煎)30g、郁金15g、鸡内金15g、枳实15g、木香15g、柴胡10g、白芍15g、蒲公英20g、茵陈20g、赶黄草1包、延胡索15g、金银花20g、川芎15g、甘草6g, 5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04.30):疼痛稍缓解,原方中金钱草100g, 5付继服。
三诊(2019.05.08):近两天进食油腻后右胁部疼痛再作,无胀感,饮食睡眠正常。原方中延胡索改为20g,白芍改为20g,5付继服。
四诊(2019.07.13):2019.06.08于外科治疗阑尾炎,现无明显疼痛不适。原方中去茵陈、金银花,金钱草改为150g,加白术15g,5付继服。
心得体会:胆石症大致属于祖国医学“胁痛”、“腹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起病多因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感六淫、蛔虫上扰等因素为主。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临证实践认为肝郁气滞,胆失通降是发病之根本,盖胆为六腑之首,主贮存胆汁和排泄胆汁,而胆汁来源于肝,乃“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为精”(《东医宝鉴》),其气以和降为顺,以通为用。然其通降依赖郁肝之疏泄,肝之疏泄有度,则胆汁分泌如常,排泄通畅。若肝郁气滞,则胆汁排泄不利,胆腑不通。肝气不畅终致肝失疏泄,胆腑失畅,气机郁滞,胆汁淤积,湿热内蕴,煎熬成石为本。本病以肝郁气滞,胆失通降为根本,结石既是疾病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宗《内经》之“木郁者达之”、“结着散之”,方选柴胡、白芍、郁金以疏肝解郁,是肝气条达,疏泄复畅,峻攻不如消磨。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以溶石化石使结石的结构发生松懈,利于结石由大变小最后变成渣屑排出,辨证湿热较盛,故加茵陈、赶黄草等利胆退黄之品。枳实、木香、川芎有气行则湿化之意。
记录人:王磊
2019年 07 月 15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徐芹 性别:女 年龄:30岁
就诊日期:2019.06.13 初诊 发病节气:芒种
主诉:反复发热2年余。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面红,怕冷,体温波动在37.2℃-37.4℃之间,且伴左侧眉棱骨处疼痛,颈后部疼痛不适,无咳嗽咯血,无盗汗,无胸闷胸痛,近期体重无明显下降。平素月经最少,色黑,有血块,经行腹痛,近半月腰腹部出现红色皮疹,瘙痒明显。二便尚调,睡眠般。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证型诊断:肝郁阴虚证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
治 法:疏肝解郁,养阴清热
处 方:柴胡10g、栀子10g、丹皮10g、连翘15g、金荞麦30g、桑叶10g、菊花10g、黄芩15g、葛根15g、生地15g、地骨皮15g、石膏30g、知母12g、荆芥10g、防风6g、白鲜皮10、甘草6g,5付,水煎服,日-剂。
二诊(2019.07.13):现仍低热,怕冷,皮肤瘙痒,有丘疹,可迅速消退。双侧乳房胀痛,发热时明显,平素月经量少,色黑,有血块,经行腹痛,大便偏干。舌暗,淡胖,有齿痕。2年前有人流病史,随后便反复发热。处方:夏枯草15g、蒲公英20g、丹皮10g、荆芥10g、防风10g、地骨皮15g、赤芍15g、生地15g、当归15g、柴胡15g、红花10g、川牛膝15g、丹参15g、甘草6g,5付,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初诊时考虑肝失疏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疏泄不及或障碍,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因郁怒伤肝,导致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二是疏泄太过,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导致肝之疏泄功能太过,肝火内生。二者均会影响于脾而导致脾失健运,引起牌气不升和湿邪停聚,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气、火、湿三者郁滞壅遏,则致发热。方中丹皮、栀子、菊花、连翘、桑叶、菊花清泻肝热,柴胡辛行苦泄,性善调达肝气,疏肝解郁;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地骨皮清虚热。佐以荊防、白鲜皮祛风止痒。二诊时诉上方效果不佳,追问病史患者2年前有人流病史,随后便反复发热,且平素月经量少,色黑,有血块,经行腹痛,考虑病机为肝郁兼血瘀证,《医门法律虚劳论》:“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蓉虚,容虚则发热”,遂治疗上调整为疏肝解郁兼活血化瘀为主,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丹皮、夏枯草、蒲公英清肝泻火,赤芍、生地清热凉血散瘀,红花、川牛膝、当归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且当归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以荆防疏风止痒。
记录人:王磊
2019年 07 月 17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傅珍宝 性别:男 年龄:61岁
就诊日期:2019.09.06 初诊 发病节气:处暑
主诉:胸胁疼痛、周身神疲乏力2年余。
现病史:诉周身神疲乏力,头晕,胸胁疼痛,腹胀,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胸痛,无恶寒发热,口干,纳少,二便尚可,睡眠欠安,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脉沉。
既往:2年前因咯血发现右肺小细胞癌,曾化疗,现双肾上腺转移、脑转移;有高血压病史,大量吸烟史。
中医诊断:癌病
证型诊断:气虚瘀滞
西医诊断:右肺小细胞癌,双肾上腺转移,脑转移;高血压
治 法:补气祛瘀
处 方:黄芪50g、党参30g、白术20g、茯苓2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连翘15g、金荞麦30、瓜菱20g、浙贝母15g、远志15g、枳实15g、冬瓜皮30g、鸡内金20g、海螵蛸(先煎)30g、瓦楞子(先煎)30g、生姜10g、砂仁(后下)5g、甘草3g,5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09.11):患者两胁疼痛,腹胀稍减轻,乏力较前稍缓解,头晕,可咳嗽咳痰,原方无瓜萎、浙贝母、远志,加延胡索15g , 5付,水冲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本病类属于中医学的“肺积”、“痞癖” 、“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畴。肺癌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乘虚入肺,邪滞于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肺气脸郁,宜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瘀滞,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因此,肺癌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肺癌的虚以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见,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之病理变化。其病位在肺,但因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之蒸化,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中医理论认为肿瘤的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临床常见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热毒内结、寒邪凝滞等证型,治当扶正祛邪。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当属"攻法"范畴,能攻逐病邪,却可能出现邪去正伤的局面,这可能就是化疗一方面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另一方面又给机体带来一系列毒副作用的原因。化疗药物损伤了脾胃,严重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因此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特点,治当健脾益气、清热化痰、顾护脾胃。
记录人:王磊
2019年 09 月 13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宋照伟 性别:男 年龄:48岁
就诊日期:2019.08.21 初诊18506378523 发病节气:立秋
主诉:胰腺癌(IV期)化疗行术后2年余。
现病史:自诉贫血,稍乏力,无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舌偏暗,苔腻稍黄,脉沉细。
既往史:胰腺癌(IV期)化疗行术后,肝脏继发恶性肿瘤,腹腔、盆腔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痛。
辅助检查:肝功示ALT:8SU/L,AST:50UL,ALP:439U/L,GGT:479U/L。
中医诊断:癌病
证型诊断:正虚邪恋
西医诊断:胰腺癌(IV期)化疗术后,肝脏继发恶性肿瘤,腹腔、盆腔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
治 法:扶正驱邪
处 方:黄芪30g、党参30g、白术20g、茯苓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连翘15g、金荞麦30g、藿香15g、佩兰15g、半夏9g、茵陈20g、垂盆草20g、赶黄草1包、人参叶1包、百药煎1包、甘草3g,5付,水煎服,日-剂。
二诊(2019.08.27):患者自诉力气较前稍增,其余无特殊。原方加鸡骨草15g,5付,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9.10.23):患者10.18于外院行胸部及腹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结节灶,转移瘤不排除,贫血表现:胰腺癌化疗术后并肝内多发转移瘤介入术后改变,腹腔、腹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因怀疑肺部炎症,遂于外院行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此次来诊时发热,乏力疲倦,其余无特殊,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数。处方:柴胡20g、黄芪60g、石膏30g、桂枝9g、白芍15g、麻黄10g、党参30g、半枝莲15g、连翘15g、金荞麦30g、白术20g、茯苓15g、人参叶1包、重楼10g、百花蛇舌草20g,5付,水煎服,日-剂。
心得体会:胰腺癌发展至中晚期,此时病机复杂,易发生变证;治疗时需注意邪之轻重,用药的轻重主次;攻邪时要顾护胃气,可加健牌开胃之品,如炙鸡内金、炒谷麦芽等晚期大多正虚多于邪实,当以补虚扶正为首要,驱邪为次。另外,胰腺癌放、化疗后的中医治则是:放疗后以解毒、润燥、清补为主,兼以健脾、补益肝肾;化疗后以健脾、温补、益肝肾为主,如有发热酌加清热解毒药[1]。
[1]陆运矗,卢旭全莫苑君,谭智威,梁平,吴发胜,侯恩存.中晚期胰腺癌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2(02):52-55.
记录人:王磊
2019年 10 月 24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王金山 性别:男 年龄:86岁
就诊日期:2019.09.06 初诊 发病节气:处暑
主诉:胃癌1年余。
现病史:近1年时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频频,偶有反酸,纳少,夜眠一般,小便正常,大便干,近2日未解。舌暗红,苔黄腻,脉沉。
中医诊断:癌病
证型诊断:湿热中阻
西医诊断:胃癌
治 法:清热利湿和胃
处 方:延胡索25g、炒白芍20、海螵鞘(先煎)30g、瓦楞子(先煎)30g、栀子10g、蒲公英30g、枳实15g、佛手15g、木香15g、半枝莲15g、徐长卿15g、厚朴15g、半夏6g、金荞麦30g、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先煎)20g、连翘15g、甘草3g,5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09.23):上次服药后症状减轻,2天前自觉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稍感吞咽受阻,胃脘灼热、嘈杂,纳呆,嗳气、呃逆,食后腹胀,口干,大便干,舌暗红,苔腻稍黄。上方去半夏,延胡索改30g,加黄柏12g、黄芪30g、白花蛇舌草15g,7付,水煎服,日-剂。
三诊(2019.10.14):患者诉胃脘胀疼缓解,无明显嗳气、呃逆,纳可,舌苔稍腻。上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加蛇莓15g ,7付继服。
心得体会:胃癌发生总属正气虚弱,热毒瘀血侵犯人体,造成脏腑阴阳失衡而至,属“胃痛”“积聚”“噎嗝”“痞满”等范畴。《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肿瘤形成多贵之于正气虚弱。正气亏虚,不能护卫机体,外感热毒邪气或邪气内生,阻塞经络,壅留于胃,结聚为瘤。因此治疗上不可一派以毒攻毒,易扰乱气机、损伤脾胃、耗伤正气。该病案患者中焦湿热较盛,“急则治其标”,给予清热化湿药物配合健脾护胃药物,待湿热之邪消退,给予扶正益气为主,解毒为辅,使驱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记录人:王磊
2019年 10 月 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