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记录(跟师□ 独立☑)
患者姓名:王某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8年
就诊日期:2023.02.23 初诊、复诊 发病节气:雨水后
主诉:头晕、心烦胸闷4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2008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于190-140/120-90mmHg之间。心慌,心烦懊恼,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某医院检查为:1、高血压2、冠心病,口服硝苯地平、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治疗,效一般。近1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睡眠欠佳,多梦易醒,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舌质正常,苔白稍腻,脉沉迟。
既往史:既往无其他重大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血压:168/88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0bpm,律齐,未闻及病理性瓣膜杂音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颅脑超声: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心电图: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改变。
中医诊断:眩晕
证候诊断:阳虚湿胜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
治 法:温阳利湿
处 方:党参20g 白术15g 茯苓12g 白芍12g 熟附子6g 寄生12g 狗脊12g 杜仲12g 龙骨20g 牡蛎20g。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服药7剂后腰痛不显,上午头晕减轻,下午仍晕,诉时有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脉沉细迟,舌黯红苔白腻,原方加温化痰湿,茯苓12g 枳实9g 竹茹9g 远志9g 菖蒲6g 。
心得体会:患者头晕血压高,然而脉沉迟、沉细迟皆阳虚阴盛之象;舌质不红,形体发胖,四肢自觉发胀沉重,困倦乏力,小便频数;综合脉证又为阳虚湿盛之征,法宜温阳理湿;若误用苦寒清热之剂,则更损真阳,致使阴阳更失平衡,病情必因此而增变。用附子汤温阳益气利湿,龙骨、牡蛎养阴潜镇虚阳,佐以桑寄生、狗脊、杜仲、枸杞补益肝肾,后胸膺憋闷,睡眠欠佳,配以温胆汤加减,调心气、化痰湿善其后。
签 名:孙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