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级

中医养生

发布时间:2018-8-27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2219

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那么现代社会如何养生?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顺应四时,动静有衡。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可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防止阴精耗损,中医说“从之则苛疾不起”.即顺应四时季节变化而变换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就是要求按照四时季节变化和晨、昏、昼、夜有规律地起居作息。如春三月应晚卧早起,散步或做体操,情志要豁达开朗,使机体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夏三月应晚卧早起,迎着曙光,活动锻炼,精神焕发,使机体的阳气调和宣达;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从事强度不很大的劳动和锻炼,保持心情宁静,使机体处于动静相持的状态;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回避严寒侵袭,风和气爽时应户外锻炼:风雨冰雪不良天气,可在室内锻炼,以防风寒袭拢。

二、贵在养德、平和情志

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情志活动正常.则气血调达.精力充沛.面色明润含蓄,红黄隐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若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则出现黄褐斑、痤疮、面色青紫等病变。保持乐观的、稳定的情绪。即是保持脏腑阴阳气血调和.也是维护人体皮肤健美的基本方法。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三、饮食有节,养护五脏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在饮食中养护五脏。1.养肝:饮食清淡,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肝气。2.养心: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同时重视午休。心在午时活动最为活跃,这时也是阴阳交合之时,休息能保住心气。3.养肾:常吃核桃、枸杞、黑豆、芝麻可以保肾。4.养肺:多吃养肺的水果,如玉米、黄瓜、西红柿、梨等。5.健脾:每次吃七八分饱。平时尽量多吃一些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药等,夏天可常吃一些香菜、海带、冬瓜等养脾开胃之品。

现正处秋季,注意养肺,秋天是一年中养肺最好的季节,而且秋天养肺的最好的时间点是在早晨的七点到早晨的九点,首先每天要保持足够量的喝水量,一般是一天要摄入水2000毫升,不能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梨,蜂蜜等等。灵芝,香菇,以及麦冬,都是秋天吃的极好的养肺的东西。其次要注意避免烟气,寒燥,燥热,还有悲忧情绪对肺的损伤。另外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调节气机的宣发与肃降,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大便通,肺的气机亦调畅,从而起到养肺的目的。

总之,养生即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