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级

二十四节气灸——立秋灸

发布时间:2023-8-7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2539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从这一天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但是白天往往依然炎热,夜晚较为凉爽,早晚温差大。立秋分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由“生、 长”开始向“收、藏”转变。人体与外界一致,此时也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期。根据《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养生原则,立秋起,养生宜养“收”。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立秋时节宜收不宜散,酸性收敛,辛味发散,故立秋起,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蔬果,如柠檬、乌梅、 柑橘、柚子等收敛肺气。饮食上还要尽量少食辛辣, 以防泻肺气。

立秋始,人体之气开始收敛,为“冬藏”做准备。按摩、导引能放松身心,助气之收敛,防病治病。古代便有“立春灸气海,立秋灸关元”的说法。关元穴培元固本、回阳固脱、收敛阳气,秋季主闭藏,立秋灸关元穴,实属当令。当然,立秋以后也并非只有艾灸关元穴,秋季肺气当令,平素有慢性肺系疾病患者,此时艾灸肺俞、膏肓、大椎等穴,能理气、平喘、宣肺,对缓解呼吸道疾病有很大帮助。

从立秋至秋分间为长夏,与五行“土脏”——脾相对应。此节气余暑尚未消,降雨相对频繁,湿气仍重,脾喜燥恶湿,因此立秋后仍要注意健脾化湿,可艾灸中脘穴、足三里穴等以助脾运。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任何时节都应注意调护脾胃。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其学术思想是崇尚阳气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在自然界中,如果太阳运行失常则天地闭塞,气候紊乱,万物不能生长收藏而绝;如果人身阳气紊乱,阳气失于护卫机体,则会被外界六淫邪气所伤而出现各种关节疼痛的痹证、眩晕、感冒、咳嗽等相关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依据“春夏养阳”的准则,建议素体虚弱、怕凉怕冷、易感冒、易疲劳、易过敏等亚健康状态者,儿童及年老体弱者随节气艾灸以保健、预防疾病。立秋节气正处于“三伏天”的末伏,抓住节气调理身体,事半功倍!

热敏灸的优势病症如下:

1)疼痛类疾病:落枕、肩周炎、膝关节慢性炎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髋关节滑膜炎等关节疼痛;

2)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久咳患者;

3)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

4)妇科、男科系统疾病:原发性痛经、慢性前列腺炎;

5)皮肤病:湿疹瘙痒、带状疱疹后疼痛;

6)失眠,尤其是心脾两虚型;

7)胸闷、心慌,尤其是气血亏虚型、心阳不足型;

8)乏力、腿沉等亚健康状态者;

9)辅助药流、辅助生殖、辅助放化疗;

10)骨折后不易愈合等。

    总计0页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