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常见症状是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然而,不同类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症状有时可能很严重,一些食源性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在众多细菌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接触后30分钟至8小时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胃痉挛等症状,大多数人有腹泻。常来源于未煮熟的食物,如肉片、布丁、糕点和三明治。
副溶血性弧菌:暴露后2~48小时出现症状,如水样腹泻、恶心、胃痉挛、呕吐、发烧、发冷。常来源于生的或未煮熟的贝类,尤其是牡蛎。
沙门氏菌:暴露后6小时至6天出现症状,常见症状有腹泻、发烧、胃痉挛、呕吐。常来源于生或未煮熟的肉类、鸡蛋、未经巴氏消毒的(生)牛奶和果汁、水果和生的蔬菜。
(2)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常年发生,常见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和有机磷农药。
(3)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最常见的有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中毒,菜豆类的皂素、血清凝集素中毒,新鲜黄花菜的秋水仙碱中毒,川乌、草乌中的乌头碱中毒等,真菌及毒素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毒蘑菇中毒和霉变甘蔗中毒。
(4)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
最常见的是河豚鱼的河豚毒素。
(5)病毒性的食源性疾病
最常见的是诺如病毒引起的。暴露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常见有腹泻、恶心/胃痛、呕吐。常见食物来源有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贝类(如牡蛎)或不安全的水。
(6)寄生虫类食源性疾病
常见于寄生于螺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猪、牛等体内的旋毛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
(1)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2)症状严重的可以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3)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4)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
(5)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1)不食生肉或没煮熟的食物,将生肉、家禽、海鲜和鸡蛋与即食食品分开。
(2)不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污秽不洁、霉变、生虫及其他含有害有毒物质的食品。
(3)不随便食用野菜、野果。
(4)生吃或直接食用的瓜果要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
(5)少食用煎、炸、烤制食品及汉堡包、方便面、碳酸饮料等高脂、高盐、高糖食品。
(6)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
(7)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应洗手。
(8)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餐具要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
(9)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或剩余食品。
(1)购买食物时,应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不购买无厂名、无厂址或无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食品。
(2)打开食品包装前,或在进食的过程中,如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进食。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或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会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