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级

医案上交修改格式作业(马宏涛2019)

发布时间:2022-12-22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3176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周某          性别:女        年龄:6岁

就诊日期:2019.03.25     初诊          发病节气:春分

主诉:咳嗽气喘发作6年余。

现病史:咳嗽气喘,痰色稍黄,无鼻塞流涕,无发热,无出汗,二便调,纳少,舌尖红,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患儿自幼患有“过敏性哮喘”,发作频繁,受凉后症状加重,需雾化、输液可减轻。
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啰音及哮鸣音。
中医诊断:喘证

证型诊断:外感风寒兼里热证

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

治  法:散寒清热
处  方:麻黄7g、连翘8g、桑白皮8g、浙贝母6g、瓜篓10g、紫苑10g、桔梗6g、苏子6g、鱼腥草10g、地龙6g、威灵仙6g、徐长卿6g、当归4g、甘草3g ,6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03.30):咳喘较前明显减轻,听诊双肺啰音减少,可闻及哮鸣音。原方去鱼腥草,继服5付。
心得体会:喘证一般是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宜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其中实喘以痰浊阻肺、痰热壅肺为多。患者素有喘病,痰饮内伏,卒感风寒秽浊之气,郁而化热,也可出现暴喘,表现为喘憋突发,喉中痰鸣,胸中满闷,痰色发黄,治疗宜外散风寒,内清里热。方中既有麻黄辛温解表,配伍桔梗宜肺平喘,又有连翘、浙贝母、瓜蒌等清肺化痰,同时又用桑白皮苏子降气平喘。方中当归在古代中医认为主治咳气上逆,《本草经解》中:“其主咳气上逆者,心主血,肝藏血,血枯则肝木挟心火上刑肺金,而咳气上逆也;当归入肝养血,入心清火,所以主之也”。

记录人:马宏涛

2019年 03 月 30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王秀翠       性别:女     年龄:36岁,产后2月

就诊日期:2019.04.27      初诊       发病节气:谷雨

主诉:恶寒恶风2月余。

现病史:周身疼痛,恶寒恶风,无汗出,四肢冰冷,时有发热,乏力,喜热饮,纳少,小便调,大便偏干,睡眠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中医诊断:产后身痛

证型诊断:气血不足兼风寒束表

西医诊断:妊娠2月

治  法:补气血,止身痛
处  方:桂枝加葛根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桂枝10g、炒白芍20g、太子参30g、黄芪45g、葛根15g、防风10g、生白术20g、当归15g、地骨皮15g、杜仲10g、延胡索15g、炮姜10g、寄生15g、甘草3g,5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05.06):恶寒症状减轻,身痛仍作,但较前缓解,大便稀。原方去当归、地骨皮,加丹皮10g、威灵仙10g、独活10g、枸杞15g,5付,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9.06.01):以上诸症较前减轻,无明显恶寒,身痛缓解,大便仍稀,夜寐欠安。原方去丹皮,加合欢皮20g ,5付,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妇人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滞留关节、经络,气血经脉不通,或经脉失养,导致周身疼痛。总体以内伤气血、营卫不和为主,而兼外邪阻滞。《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以养血为主,稍有宜络,不可峻投风药”。以桂枝汤为底调和营卫、解肌祛风,黄芪、当归、太子参补气养血,葛根能舒筋通络,亦能生津液,有滋润经脉、缓解拘急的作用。防风、寄生、杜仲祛风湿止痛,且后两者补肝肾、养筋骨,延胡索可治诸痛。全方以扶正、滋养气血、调和营卫为主,并未使用大队的祛风湿药而诸证自愈。

记录人:马宏涛

2019年 06 月 02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黄庆林       性别:男            年龄:56岁

就诊日期:2019.05.28   初诊13516325268    发病节气:小满

主诉:胃院胀疼4年余。

现病史:胃院胀疼,无反酸、恶心、呕吐等不适,偶有乏力,纳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

既往史:右肾癌术后4年,现长期服用靶向药物(索坦),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降低。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可,面色萎黄,心肺未见异常,胃脘轻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中医诊断:癌病

证型诊断:气虚邪恋

西医诊断:右肾癌术后

治  法:补气驱邪
处  方:黄芪50g、人参叶1包、海嫖蛸30g、瓦楞子30g、黄柏15g、栀子10g、丹皮10g、连翘15g、金荞麦30g、白术30g、茯苓30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 ,5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06.11):自诉上火症状明显,口干口苦,舌苔较前减退。原方黄芪改为45g、黄柏10g,加延胡索15g、炒白芍15g、鸡内金15g、柴胡10g,继服5付。

三诊(2019.06.18):乏力减轻,纳可,仍稍感口干口苦,夜尿频,有泡沫(服药晚)。常年腰冷,舌红,苔薄黄。上方加桂枝9g、冬瓜皮30g、车前草30g、泽泻15g, 5付,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心得体会:化疗是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疗药物在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亦给机体带来一定损害,如免疫功能下降、骨髓抑制、炎性反应及消化道反应等,其中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食欲减退、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最为常见。中医理论认为肿瘤的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临床常见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热毒内结、寒邪凝滞等证型,治当扶正祛邪。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当属"攻法”范畴,能攻逐病邪,却可能出现邪去正伤的局面,这可能就是化疗一方面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另一方面又给机体带来一系列毒副作用的原因。化疗药物损伤了脾胃,严重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阻滞中焦,浊气上逆,郁久化热,在本病案患者中出现胃脘胀疼等不适。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特点,治当健脾益气、清热化湿和胃。

记录人:马宏涛

2019年 06 月 28 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徐太英       性别:女        年龄:73岁

就诊日期:2019.06.12      初诊      发病节气:芒种

主诉:胃胀不适1周余。

现病史:胃胀不适,时疼痛、泛酸,自汗,咳嗽明显,痰多,恶寒,口干、咽干,心烦急躁,晨起时头晕、头痛明显,耳鸣、耳痛胀闷,偶口腔溃疡,纳少,眠差,小便淋漓不尽、色黄,咳嗽、喷嚏时易小便失禁,大便干,舌红,苔白腻,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鼻窦炎病史,鼻塞,见异味。颈椎病病史。

过敏史:无。

辅助检查:今年3月19日胃镜见:浅表性胃窦炎伴糜烂。

中医诊断:胃痞

证候诊断:肝胃不和证

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

治  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处  方:海螵蛸30g、甘草6g、延胡索15g、桂枝9g、黄芪20g、麻黄根12g、白芍15g、代赭石30g、旋覆花12g、木香15g、连翘15g、紫苏叶12g、桑叶12g、栀子10g、丹皮10g、柴胡10g、黄芩15g、瓦楞子30g,7付,水冲服,日一剂。奥美拉唑肠溶片 10mg bid po 。

二诊(2019.06.19):患者胃胀胃痛缓解,饭后易呃逆,仍自汗,咳嗽,在夜间明显,偶有痰,痰难咳,感胸痛,口干明显,尤其活动后明显,便干好转,有鼻鸣音,涕多,头痛,小便热,舌红,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葛根15g、百合15g、海螵蛸30g、紫苑15g、远志15g、桔梗15g、牛蒡子12g、甘草6g、延胡索15g、黄芪20g、麻黄根12g、代赭石30g、旋覆花12g、木香15g、连翘15g、紫苏叶12g、桑叶12g、黄芩15g、瓦楞子30g,7付,水冲服,日一剂。继续配服奥美拉唑肠溶片。

三诊(2019.07.16):患者偶胃部不适,腹胀明显,呃逆好转,汗出好转,咳嗽时作,咳痰多,口干,咽部不适,头痛,时怕冷,乏力神疲,夜眠一般,小便仍淋漓不尽、色黄,舌红,苔腻,脉弦细。

处方:桂枝12g、泽泻15g、丹皮10g、忍冬藤20g、麦冬15g、栀子10g、海螵蛸30g、浙贝母15g、牛蒡子12g、甘草6g、黄芪30g、木香15g、连翘15g、紫苏叶12g、桑叶12g、黄芩15g、瓦楞子30g,7付,水冲服,日一剂。继续配服奥美拉唑肠溶片。

心得体会:胃痞在消化系病证中较为常见,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常伴泛酸、打嗝、嗳气、烧心、纳差等症状。本例胀闷不适感,但观腹部无膨满,正如《丹溪心法·痞》云:“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初诊时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属胃痞肝胃不和证,治疗上以疏肝和胃为主,患者平素心烦易怒,怒则伤肝,以致肝郁克犯脾土,故治疗胃痞,疏肝理气亦不容忽视,予柴胡疏肝,白芍柔肝,胃气上逆见泛酸疼痛,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海螵蛸、瓦楞子制酸。《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需木疏,土得木而达”。肝木条达之性促进脾升胃降,从而有助于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脾胃升降不利,水谷不化,则胃胀。方中用柴胡、木香、延胡索行气,丹皮活血化瘀。肝气条达,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进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患者脾胃津液运行障碍致咽干口干,配入桑叶清肺润燥,患者自汗、乏力、怕冷可加入麻黄根、桂枝固表止汗,黄芪益气。头晕、头痛、耳鸣、耳痛胀闷乃肝火上炎,加上湿聚日久化热,予黄芩清热,栀子、连翘、甘草清热解毒。同时加入奥美拉唑肠溶片,中西医同治,增加疗效。二诊时患者症状好转,但脾胃虚弱,运化津液不利仍有口干、痰多、涕多等,加入紫苑、远志、桔梗、牛蒡子祛痰利咽,葛根、百合养阴润肺生津。三诊时患者乏力明显,口干,加大黄芪、桂枝用量,加入浙贝、麦冬养阴。

记录人:马宏涛

2019年 07 月 17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褚殷氏       性别:女        年龄:87岁

就诊日期:2019.07.09     初诊      发病节气:小暑

主诉:间断周身瘙痒9年余。

现病史:周身瘙痒,鳞屑性红斑,尤其双上臂皮肤夜间瘙痒疼痛难忍,自汗明显,夜间盗汗,手心、脚心热,晨起好转,口渴明显,欲饮水,疲倦乏力,双目不自主流泪,胃部不适,不欲食,眠差,平素服阿普唑仑助眠,小便热,难解,大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沉弦。

既往史:既往银屑病9年余。

中医诊断:白疕

证候诊断:阴虚风燥证

西医诊断:银屑病

治  法:滋阴养血,润肤熄风

处  方:麻黄根12g、紫草15g、密蒙花12g、黄芩15g、萹蓄12g、泽泻15g、甘草3g、地骨皮15g、菊花10g、白术15g、桑叶12g、竹叶10g、车前草20g、蝉蜕15g、生地黄20g、连翘15g、白鲜皮20g、防风10g、荆芥10g、丹皮10g、栀子10g、瓦楞子30g、海螵蛸30g、白芍30g、太子参20g,3付,水冲服,日一剂。

二诊(2019.07.28):患者皮疹大部分变平、颜色变淡,身痒缓解,但仍夜间明显,小便仍热,大便正常,舌苔厚腻,脉沉弦。处方:广藿香15g、砂仁10g、密蒙花12g、黄芩15g、萹蓄12g、泽泻15g、甘草3g、地骨皮15g、菊花10g、白术15g、桑叶12g、竹叶10g、车前草20g、蝉蜕15g、生地黄20g、连翘15g、白鲜皮20g、防风10g、荆芥10g、丹皮10g、栀子10g、瓦楞子30g、海螵蛸30g、白芍30g,3付,水冲服,日一剂。

三诊(2019.08.07):患者瘙痒好转,目热,多流泪,不欲食,时干哕,腹胀,腹泻,夜眠可,小便热好转,舌红,苔黄腻,脉弦。处方:木香15g、徐长卿15g、党参15g、鸡内金15g、广藿香15g、砂仁10g、密蒙花12g、黄芩15g、萹蓄12g、泽泻15g、甘草3g、地骨皮15g、白术15g、桑叶12g、蝉蜕15g、生地黄20g、连翘15g、白鲜皮20g、防风10g、荆芥10g、丹皮10g、栀子10g、白芍15g,3付,水冲服,日一剂。奥美拉唑肠溶胶片 10mg bid po 。

心得体会:祖国医学称银屑病为白疕”“松皮癣”“干癣”“风癣”等,本病病在血分,《诸病源候论》论述癣为“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认为银屑病是由于风、湿、寒邪气入侵人体,邪积聚皮肤腠理,病邪与气血相互作用,致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而成。方中紫草、生地黄、丹皮清热凉血,栀子、菊花、车前草泻火解毒,以达清热解毒泻火不留余邪之目的。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瓦楞子、海螵蛸制酸止痛,白术、太子参、甘草等行气健脾,白鲜皮清热燥湿,防止清热解毒之品过于寒凉而伤及中焦脾胃。《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记载:“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通过主司气中的卫气,调节汗液排泄,毛孔开阖。皮肤的自汗、少汗,干燥、粗糙和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医宗金鉴》中记载: “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因此予桑叶、连翘、黄芩、地骨皮清解肺热,麻黄根固表止汗,白芍敛阴止汗。萹蓄、泽泻、竹叶清热利尿,热从小便下行而去。热邪上行致目热多泪,加入密蒙花、蝉蜕清热明目,此外佐以防风、荆芥、等解表宣散药物,宣散透邪,使邪从表发之,取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二诊时,病情好转,加入广藿香、砂仁和中化湿,促进湿邪外出。三诊时患者时腹胀、不欲食加入木香、徐长卿行气,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鸡内金消食健胃。

记录人:马宏涛

2019年 08 月 08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褚玉英       性别:女        年龄:56岁

就诊日期:2019.08.09     初诊      发病节气:立秋

主诉:夜眠差,易醒4周余。

现病史:患者夜眠差,易醒,曾间断口服左匹克隆助眠,疲倦乏力,怕冷、怕风多年,膝盖、后腰部怕冷明显,平素易感冒,时流鼻涕,自汗,胃部不适,时干哕、腹胀,口苦、口渴,心烦,心前区偶不适,头晕,小便正常,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弦滑。

中医诊断:不寐

证型诊断:心脾两虚证

西医诊断:失眠

治  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处  方:白芍15g、佛手15g、首乌藤30g、合欢皮20g、牡蛎30g、龙骨30g、延胡索15g、木香15g、柴胡10g、枳实15g、白术15g、防风10g、荆芥10g、麻黄根12g、黄芪20g、瓦楞子30g、海螵蛸30g、川芎15g、巴戟天15g、桂枝9g、黑顺片15g,3付,水冲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范畴。《灵枢·平人绝谷》中记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思虑劳倦过度,损伤脾胃,则化源不足,统血无权,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睡眠不安。张锡纯云:“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魂魄得安,则心神得定。方中以牡蛎、龙骨镇惊安神,首乌藤养血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瓦楞子、海螵蛸制酸止痛为主。同时白术健脾,枳实破气消积,川芎活血行气,加上佛手、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延胡索、木香理气醒脾。卫阳盛于外,营阴虚于内,营卫不和是导致不寐的病机,症见怕冷、自汗等,方中加入黄芪补气,桂枝调和营卫,麻黄根固表止汗,巴戟天、黑顺片助阳,防风、荆芥祛风解表。

记录人:马宏涛

2019年 08 月 10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丛四新       性别:男        年龄:47岁

就诊日期:2019.10.21      初诊      发病节气:寒露

主诉:右胁部疼痛不适2周余。

现病史:右胁部疼痛不适,时有左上腹不适,周身乏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急,口苦,晨起明显,纳食不佳,夜眠可,大小便正常,平素矢气多,舌淡,边齿痕,苔白腻,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脂肪肝、肝囊肿病史。既往否认病毒性肝炎病史。

过敏史:无。

中医诊断:肝癖

证型诊断:肝郁脾虚、痰湿内蕴证

西医诊断:脂肪肝、肝囊肿

治  法:疏肝健脾,化湿降浊

处  方:车前草30g、金荞麦20g、甘草6g、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郁金15g、茯苓15g、白术15g、佛手15g、木香15g、延胡索15g、瓦楞子30g(先煎)、海螵蛸30g(先煎)、枳实15g,7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10.28):患者右胁部疼痛缓解,仍晨起口苦明显,纳食一般,夜眠可,大小便正常,平素矢气多,舌淡红,边齿痕,苔腻,脉弦。处方:车前草30g、白芍20g、甘草6g、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郁金15g、泽泻15g、白术15g、佛手15g、木香15g、延胡索15g、瓦楞子30g(先煎)、海螵蛸30g(先煎)、枳实15g,7付,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本病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病因导致,主要病位在肝,涉及脾、肾等脏腑。结合患者症状以及舌脉判断,考虑为肝郁脾虚、痰湿内蕴,以疏肝健脾,化湿降浊为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言:“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之,则水谷得化。”肝主疏泄,其气升发,肝气郁而不达,可影响脾胃之纳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故患者出现疲乏无力,纳食不佳,口苦等症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把疏肝健脾之法贯穿治疗始终,《神农本草经》云:“柴胡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疏肝多主用柴胡,用白芍同治,补肝体而助肝用,疏肝柔肝,茯苓、白术等健脾祛湿,肝郁气滞配郁金、佛手,肝郁化火加丹皮、栀子。故方中柴胡、佛手疏肝解郁,调达肝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金荞麦、车前草清热利湿,枳实破气消积,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佐以甘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症状好转,加入白芍疏肝荣肝,泽泻清热利湿。

记录人:马宏涛

2019年 10 月 28日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吕双双       性别:女        年龄:36岁

就诊日期:2019.11.07     初诊      发病节气:立冬

主诉:咳嗽频作1月余。

现病史:患者咳嗽频作,痰多色黄、易咳,无咽痛,无心慌,偶胸闷、憋喘,疲乏无力,纳少,夜眠一般,梦多,大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体格检查: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无干湿啰音。

辅助检查:2019.05.28胸部CT见:支气管炎征象。

中医诊断:咳嗽病

证型诊断:痰热郁肺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  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处  方:忍冬藤30g、栀子10g、厚朴12g、紫苏叶12g、牛蒡子12g、桑叶12g、连翘15g、甘草6g、僵蚕15g、黄芪15g、款冬花10g、紫苑15g、瓜蒌20g、桔梗15g、远志15g、麻黄10g、浙贝母15g、鱼腥草30g、黄芩15g、柴胡10g,7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11.22):患者咳嗽时作,刺激性气味引起不适,咳少量痰,感胸闷,眠差好转,大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川芎15g、徐长卿15g、厚朴12g、紫苏叶15g、牛蒡子12g、桑叶15g、连翘15g、甘草6g、僵蚕15g、款冬花10g、紫苑15g、瓜蒌20g、桔梗15g、远志15g、麻黄10g、浙贝母15g、鱼腥草30g、黄芩15g、柴胡10g,7付,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内经》指出“五气所病,肺为咳”,表明咳嗽病位在肺,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嗽。结,《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金匮要略》里也阐述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可见肝病可传脾,脾病又可以传肺,肝脾肺三脏病变相互传变,关系密切。方中加入黄芪补益脾胃,健脾化饮。朱丹溪曰: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配入柴胡疏肝,厚朴、紫苏行气。僵蚕息风化痰散结,麻黄宣肺平喘,桑叶清肺润燥,款冬花、紫苑润肺止咳;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加上甘草缓急止咳,桔梗宣肺祛痰,引药上行。肺失清肃,脾失健运,气不化津,滋生为痰,痰储于肺,郁久化热,热扰心神而失眠,加入栀子泻火除烦、远志祛痰安神,瓜蒌、浙贝母清热涤痰、散结。疏肝以制约肝升太过,降肺气使肺复宣降,气机调畅,则左升右降,升降相因。若肝升太过,则肺降不及,肺失宣降,而咳嗽,加黄芩助柴胡清解邪热并枢利肝胆,忍冬藤、鱼腥草、连翘清热解毒。二诊时患者咳嗽时作,刺激性气味引起不适,方中加入徐长卿取其祛风除湿之功效,川芎活血行气祛风。

记录人:马宏涛

2019年 11 月 23日

 

 

    总计0页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