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级

眩晕案

发布时间:2022-12-26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916

周某,男,59岁,薛城区陶庄。

一诊(2022.10.4)

主诉:患者于两年前突发眩晕,头昏如转,发作 1 天后,眩晕未止。平素自觉头目不清,步履不稳,恶心欲呕,精神不振,腹部作胀隐痛,大便稀溏,日1-2次。舌边红,苔薄,脉象濡滑。

既往史:高血压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肝肾亏虚,脾胃不和

治则:调补肝肾,健脾和胃

方药:天麻钩藤汤加减

处方:钩藤18g(后下),太子参15g,天麻15g,葛根15g,焦山楂12g,陈皮12g,丹参15g,炒谷麦芽各15g,炒白蒺藜12g,野菊花10g,川芎10g,当归10g,荷叶15g,姜半夏9g,全蝎6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0.11)

服上药后,上症稍减,颈椎正侧位片已回: 颈5、6、7椎间隙狭窄,颈项活动不利,头晕头胀,偶有胸闷泛恶,大便成形日 2 次,双目干涩。脉濡滑,苔薄白。胃肠病有好转之象,宜调治颈椎为主。上方减野菊花、丹参、全蝎,加炒僵蚕12g,赤白芍各12g,佛手片12g,天花粉12g,土元6g。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温服。

三诊:(10.18)

服上药后,腹胀隐痛消失,头晕,胸闷欲恶,步履欠稳等症仍未见好转。口苦干粘。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证属正虚痰瘀阻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20g,云苓15g,天麻15g,川芎15g,当归12g,炒地龙10g,赤白芍各10g,红花10g,姜半夏10g,炒枳实10g,醋莪术10g,炒白蒺藜10g,钩藤15g(后下),炒谷、麦芽各15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10.25)

服上药后,晕胀略减。无副作用,便成形,腹未胀痛。舌淡红,苔薄白,口粘干稍减,脉细弱。仍守原法调治。方选:黄芪30g,云苓 20g,川芎15g,红花12g,当归12g,天麻12g,醋莪术10g,枳实10g,地龙10g,炒赤白芍各10g,姜半夏9g,佛手10g,炒谷、麦芽各15g,白豆蔻10g(后下)。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五诊:(11.1)

服上药后,尚觉舒适。脉细弱,舌淡红,苔黄腻。口干苦粘,烦劳过度则倦怠头晕,四肢发麻,活动欠利。继守前方加减。生黄芪30g,云苓20g,炒谷、麦芽各15g,川芎12g,生白术15g,茵陈15g,红花12g,瓜蒌皮12g,当归12g,地龙10g,炒枳实9g,炒赤白芍各9g,姜半夏9g,佛手 9g。十二剂,水煎服,日一剂。

另:三七粉6g,炙僵蚕10g,以上作一天量,共研细末,日服2次,共15天。

按:本例患者不仅有眩晕,且有肠胃失调,故初诊以理脾胃、调补肝肾为主。胃肠症状好转后,改为补气养血和胃,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眩晕、步履不稳等症渐减。因患者原有腹胀痛,故黄芪由小量渐加,活血药亦随证而调整。

据梁老经验,颈椎病眩晕,虽有泛恶等肝风痰浊之象,予平肝熄风化痰治疗,效多不佳。梁老知本病的病理为颈椎退行性病变,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受压所致,当属中医的痰和瘀,加之本病多发于老人,知病之本当为正虚,故立法以补气养血通络着手,拟补阳还五汤调治。后选三七、僵蚕研末冲服,其功在于通络活血。

老师批语:眩晕病因不应局限于肝风、痰浊、正虚这三种,血瘀、水饮等亦为常见病因。该病案组方周全,见效明显。补阳还五汤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者,今移用于治疗眩晕,不仅理可通,且效亦验。     

    总计0页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