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本病涉及到中医的心痹心痛、真心痛病证范畴。
二、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常见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劳倦过度、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心脉痹阻,包括寒邪、痰湿、气滞、血瘀等标实证。但气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等虚证,也可导致心脉不荣,心脉血行不畅。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心脉痹阻,病性本虚标实,气虚为本,瘀血为标,虚实夹杂,急性发作以标实为急,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四、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阻血瘀证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苏合香丸等。
(2)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 (另煎兑入)或党参、黄芪、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桂枝、甘草。
中成药:步长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等;如偏阴虚火旺,见烦渴、潮热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可加用虎杖、漏芦、首乌、地骨皮。
中成药:心通口服液、生脉饮、参松养心胶囊等。
(4)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柴胡、牛膝、枳壳、地龙等。
中成药:心可舒片、地奥心血康、复方丹参滴丸、理气活血滴丸等。
(二)血运重建后的中医辨证论治
1. 气虚血瘀贯穿冠心病PCI术后始终,更注重益气活血。而CABG术后较PCI术后气虚、阳虚甚,因此更注重益气扶正。可应用我院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代茶饮方:
黄芪30g 丹参15g 红景天30g 川芎10g
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防再狭窄,中医辨证无明显寒象者,可以使用凉血生肌方药:
生黄芪30g 丹参15g 丹皮10g 金银花10g
(三)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
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可以辨证选择参麦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
(四)中医特色疗法
1.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2.隔物灸法:取穴内关、神门、心俞、巨阙等穴位
3.刮痧治疗,取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4. 微针针刺:部位为:双上区1、2区。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
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候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